當孩子詢問父母:「你們要帶我去的旅行我不想跟/你們要帶我去的餐廳我不想去,那個錢給我就可以了。」父母應該怎麼回答呢?
這個年代,有越來越多尊重關愛孩子的父母,
但在孩子足夠成熟丶成為一個真正自立而體恤他人的成人之前,如果作父母的沒有拿捏好適當的尺度與權威(不是威權),只有尊重關愛,可能養出自私自我的孩子。
————
節錄,完整文章出處見留言連結
長子在念小五時問我:「媽媽,如果我不跟你們出國去玩,那省下來的團費,可不可以給我﹖」我問他:「為什麼要給你﹖」
他說:「因為我沒去啊!那省下來的是我沒花的錢,所以那錢,應該可以給我啊!」
我說:「這樣子,你就弄錯事情的因果關係了﹗爸爸媽媽規劃全家出遊,是要凝聚家人的感情,增加親密相處的機會,與累積幸福的回憶,也讓你們看看世界有多大,有多麼不同。如果,你覺得自己長大了,不想要跟,當然可以不跟。但是,旅行的費用,是爸爸媽媽的錢,這筆錢,如果沒有花掉,當然還是爸爸媽媽的。沒有任何的理由,需要給不去參加旅遊的那個人。」
這個問題,長子大概問了我三次。三次以後,他徹底明白了,所謂他為父母省下來的錢,還是父母的錢。
千萬不要跟孩子說:「以後我死了,財產都是你的!」那真的有可能會造成,孩子無情地跟你說:「現在你要省著點花,因為你死後,財產都是我的!」這樣的因果,會不會讓你的背脊發涼?
父母賺的錢,是父母自己靠能力得到的報酬,可以提供給家人必要的生活支應,但不要讓孩子養成茶來伸手、飯來張口的惰性,要讓孩子懂得感恩、惜福與回饋。
要讓孩子知道,現在受教育培養能力,就是日後要靠自己付出的能力去賺取報酬,供養自己的生活,而且回饋社會,這是作為一個人該有的自尊心與榮譽心。萬丈高樓平地起,請帶領孩子務實而認真地生活,珍惜每一個可以成長與進步的機會,這是父母該給孩子的觀念與對人生的態度。